“服务”两个字石雕般刻进脑中本报首席记者 余春红 通讯员 曾旋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检察官、法官,以他们的忠诚与热血,为共和国谱写了一曲华美的乐章。 章晓军,青田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原民一庭庭长。 “我感觉现在办案子是越来越难了。”从事民事审判工作16年的章晓军多次对记者重复他的这一感受。他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办案的要求变了,“就案办案”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法官审判从一开始就要追求终极目标:彻底有效地解决纠纷矛盾,服务群众和社会。这也是16年的法官生涯让章晓军感触最深的。
服务华侨的文章做了很多很精彩 24岁那年,章晓军进入青田法院工作,从此与民事审判结下了16年的不解之缘。从书记员到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他亲历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也切身感受和参与着变化的发生。 青田县是著名的侨乡,有22万多名华侨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侨官司一直是青田法院案件中最特殊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章晓军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青田法院每年的涉侨案件就有上百件,而且逐年增加,现在每年多达500多件。 “但是那时候涉侨案件的审理都采用涉外案件的程序,一个公告送达就要6个月的时间,一个案件没有1年时间往往无法审结。”说到这里,章晓军的眉头皱起来。但从2003年开始,“如何让华侨打官司更快捷”就成了青田法院法官包括章晓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囿于各种硬性规定,虽然审判程序不能突破,但通过其他各方面的改进和创新,法官们接连不断地给华侨打官司创造了便利条件。 2003年,青田法院裁判文书开始面貌一新。与常规的裁判文书相比,文书内多了附页,附页中详尽介绍了适用的法律规定,温情地提示上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申请执行的时间期限等问题。法院和法官悄悄地把服务理念浓缩在这一纸附页中,传递给华侨和其他当事人。此时,章晓军正是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 从为华侨考虑诉讼时间开始,到裁判文书增加告知内容的附页,为华侨服务的种子就此埋下。章晓军说,当时这类司法创新举措基本上是自发的。正因为“法官是特殊岗位的‘服务者’”,不久后,这种理念从法院领导开始逐渐引发了全体法官的共鸣。更好地为华侨服务成了青田法院唱响的一出好戏,高潮就是全国首创的网络视频跨国审理。 今年1月8日上午,一起房屋纠纷案在青田法院开审,被告是旅居西班牙的林某夫妇,他们因没时间回国不能来到法庭现场,但是身在遥远的西班牙,他们同样参与了这次庭审——通过网络视频技术,他们如身临庭审现场。2个小时后,庭审顺利结束。 这次创新和尝试引来华侨的一片叫好声。这以后,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审理涉侨案件进入常态,更多的华侨体验和享受了诉讼的便利。 章晓军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服务”成了法院经常提及的两个字。如今,服务的理念已经深入法官的内心,贯穿在审判的全过程。为华侨这一特殊群体服务,就是青田法院展现服务意识的最大亮点。 不久前,青田法院又开通了手机短信附送法律文书,法官间掀起了外语学习热,关于“服务”这篇文章,青田法院做得越来越精彩。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因为司法理念在变化。
调解这门艺术不亚于石雕 “法官不仅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章晓军这一感触源自对多年民事审判实践的总结。他说,如今法官不能就案办案,而是要彻底解决纠纷、矛盾,追求案结事了的效果。 为了达到这样的司法效果,调解成了法官们努力钻研和比拼的一项技能。章晓军颇为自豪地介绍,去年青田法院民一庭审理了民事案件800多件,调解撤诉的有600多件,而且调解的案件全部履行完毕。不过章晓军感慨:“现在办案是越来越难了。”这是因为办案要求在日益提高,骄人的办案效果后面是苦口婆心的辛劳和不厌其烦的执著。水涨船高,章晓军同时感觉法官们像钻研一门艺术一样钻研着调解工作,他们的调解艺术像青田的石雕艺术一样日臻完美。 6户亲戚合伙造新房,因各户投入不同,在分房时发生了纠纷。“这真是件让人十分头疼的案子。”章晓军说,为了彻底解决这起纠纷,为调解工作做好基础,光算清各户人家造房投入的账目,就整整花了他两天时间。而后才开始正式的调解工作。还有个6兄弟之间的房产纠纷,章晓军和同事努力了几十次后终于解决了问题,还挽救了亲情。 十多年的民事审判工作中有太多太多凝聚法官苦心的调解案例,章晓军信手拈来了两起。 一对反目7年的兄弟最近终于握手言和了。为了使这对兄弟恢复亲情,青田法院的法官从了解他们小时候的同胞情谊到与他们的亲朋好友商量对策,费尽心思后终于等到了“金石为开”。 “换位思考,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解决问题,”章晓军说,“这是法官司法为民的朴素阐释,也是新时期法官的神圣使命,也许当初并不为当事人所理解,但法官们乐此不疲。” 其实调解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法官的司法理念,照出了司法为民的点点滴滴。2003年以来,人大代表连续5年来对青田法院的议案、建议都为“零”。 “法官的威信、司法的威信建立在善待当事人和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章晓军告诉记者。3个月前,担任了多年民一庭庭长的他调任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在他身上和感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正司法,看到司法为民,看到“三项承诺”。 |